「舞蹈劇場」一詞以德國現代舞歷史發展來看,最早提出的是拉邦(Rudolf von Laban),之後拉邦的學生科特.佑斯(Kurt Jooss)以「舞蹈劇場」一詞強調其作品的戲劇張力與人物刻劃,內容則綜合了舞蹈與戲劇的元素。1973年碧娜.鮑許(Pina Bausch)正式接掌烏帕塔舞蹈劇場(Tanztheater Wuppertal),逐步地將德國舞蹈的面貌徹底轉變。現今,碧娜.鮑許的名字與「舞蹈劇場」劃上等號,但在32年前碧娜前衛的理念與表現手法,受到舞團內部與外界的質疑與叫囂,鮑許憑藉著堅持與勇敢,不僅建立出獨特的舞蹈劇場形式,也給予全世界的創作者最大的激勵,觀眾欣賞到舞蹈與劇場的新視野,鮑許更因此被譽為舞蹈劇場大師及推動者,在國際舞壇上以舉足輕重的獨特地位影響著全球,現今歐美舞蹈教育者將碧娜.鮑許的舞蹈劇場和美國後現代舞及日本舞踏並列為當代三大新舞蹈。
自八○年代起,台灣開啟了德國舞蹈大門,逐漸認識了別於美國現代舞的另一種舞蹈形式──舞蹈劇場,直至1997年台灣才得以一窺碧娜.鮑許舞作原貌,之後,各式的專欄報導、影音資料,解答了我們對於「舞蹈劇場」的疑問,同時也灌溉了台灣舞蹈園地。1987年,陶馥蘭發表的作品可謂為台灣舞蹈劇場濫觴,後來在舞蹈與戲劇界也都產生了影響,姚淑芬、吳碧容、伍國柱、黎煥雄、周書毅的作品都受了碧娜、鮑許的啟發。其中,伍國柱展現了對舞蹈極大的熱情與勇氣, 26歲隻身前往德國學習現代舞,雖然未能實現願望加入碧娜、鮑許舞團,但卻啟迪了伍國柱的舞蹈真諦─成就「人」的本身。伍國柱進入德國埃森福克旺藝術學校,正式接受現代舞訓練,進而承襲德國表現主義舞蹈精神,人文關懷亦成為他創作的主題。2000~2004年間編創六部舞作─「前進,又後退」、「西風的話」、「Tantalus」、「花月正春風」、「斷章」、「在高處」。而其中「Tantalus」《德國劇場》雜誌讚揚「伍國柱的編舞才氣,直追當代荷蘭編舞大師漢茲.凡.曼儂(Hans van Manen)」。
如同碧娜‧鮑許(Pina Bausch)說:「我並不在乎人如何動,我關心的是人因何而動」(I’m not interested in how people move, but what moves them.),以注重個人特質編創舞作,突破了傳統舞蹈形式或語彙。伍國柱說:「我不應該一直在技巧上追求,而是如何讓技巧成就『人』本身」。「舞蹈劇場」所重視的不是只是表面的表演形式,而具有更深沈的背面意義。
資料來源:雲門2藝文充電站
- May 30 Tue 2006 19:27
什麼是「舞蹈劇場」?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