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分類: (9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 

記者陳淑英/專題報導

5
▲雲門2006秋季新作「風.影」,由林懷民與蔡國強攜手開創雲門視覺新風貌。
以火藥爆破創作的視覺藝術家蔡國強,和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懷民,將跨界合作雲門年度公演,在11月演出的新舞作「風.影」,是下半年藝文界最熱門的話題。這個計畫未舞先轟動,觀眾頻頻詢問:「爆破要如何與現代舞結合?」

蔡國強談論這樣的跨界合作是「兩個有限加起來就是無限」。而劇場導演李立亨樂觀看待:「兩位藝術家合作的例子,可以提醒我們台灣『視覺劇場』來到的可能性。」

表藝進入視覺導向

leticia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靜坐,是認識自己身體靜的可能;擁抱,是對他人張開雙手,開始愛別人的可能。

蔣勳 /美學教育推廣者

當更了解自己身體與周遭的互動,會有很豐富的東西「自動」展現出來。

張中煖 /哥倫比亞大學舞蹈教育博士


長時間涵育出的那種氣質,很讓人印象深刻,有一種對自己的自在與信心,他們的眼神有生命力,比較亮。

leticia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舞蹈治療 探觸心靈的新興行業

從古至今,舞蹈就是一個不分種族、舞齡、男女的活動;從出生到死亡,人們也在人生的不同階段、在生命中的重要時刻舞蹈。在原始部落裡,祈求豐收的時候跳舞,祭祀、驅邪避魔、打獵、慶典等都要跳舞;剛學會走路的小嬰兒聽到音樂會不自覺得擺動身體;遇到許久不見的朋友會熱情相擁;開心的時候會手舞足蹈、懊悔的時候會捶胸頓足,說話的時候會比手劃腳…。「動作」是人類的本能之一,早在語言和文字出現之前,人類就透過身體動作來溝通或表達自己的情緒,舞蹈是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東西。

舞蹈(Dance)的原意就是「伸展」和「張力」,當人們有感覺要抒發的時候,便會自然延伸、舒展身體,做出動作。身體的舞動不僅是抒發情緒,也讓人們獲得生理、心理的健康與平衡。從人類情緒與精神的需求來說,「舞蹈」一直擔負著一個重要的角色。

然而一但「舞蹈」加上「治療」兩個字時,常常不可避免地引起誤解,以為需要學習艱深的舞蹈,或者是對“治療”的定義存有疑惑。其實「舞蹈治療」並不是“教導”或“學習”某種特定的舞,也不是把肢體動作訓練得足以媲美專業舞者,更不是以減肥為目的。「舞蹈治療」是透過身體和動作來達到治療性的目的。

leticia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文 黃旭徽/雲門舞集舞蹈教室老師

4
雲門舞集舞蹈教室老師 黃旭徽
李俊龍/攝影
在我們的文化裡,身體常常是一種私密和禁忌,不太說也不太談論,更別說是把它大方的展現出來了,在接受舞蹈教育(或說是身體教育)的過程中,我常在思考,我們的文化裡根深柢固的身體觀念,究竟要怎樣才能調整,才能讓一個人接納自己的身體,愛上自己的身體。

leticia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舞蹈藝術的欣賞入門    林懷民 口述 / 樊雯 整理

4關於舞蹈藝術的欣賞入門,我想說的是,第一:藝術是稍息,不是立正;第二:舞蹈拙於敘事而長於抒情,那甚至是像「詩」一般的抒情,而不是小說或散文。

舞蹈,是一個跳舞的人本能的作為,是從人的身體引發出來的藝術,觀眾得到的,就是那發乎本能的能量,我們要首先從純然的感官上面去感覺這件事情,只要能夠有感覺,那就是懂了。即使到達最高級的觀舞境界,仍然脫離不了這一層不可言喻的,從視覺上、聽覺上、動感上去得到的絕然感應或感動。

讓自己很素樸地去面對表演的舞台,在劇院中做個「快樂大眾」,這是好觀眾的第一步。在台灣,教育一向著重文字思考,結果我們大家一看到新鮮事物先要急著問:「這代表什麼意義?」如果用這樣的習慣來看舞,一面看跳舞,還要一面看圖說話,忙著拼湊故事情節,挖掘象徵隱喻,會很辛苦。那些電視機陪伴著長大的新新人類,因為玩電動,玩電腦,看著MTV成長,閱讀圖像的能力甚至於強過文字,在劇場裡就不會有這麼多的包袱,反而可以訴諸本能的感官,享受舞蹈藝術帶來的樂趣。

leticia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4「舞蹈劇場」一詞以德國現代舞歷史發展來看,最早提出的是拉邦(Rudolf von Laban),之後拉邦的學生科特.佑斯(Kurt Jooss)以「舞蹈劇場」一詞強調其作品的戲劇張力與人物刻劃,內容則綜合了舞蹈與戲劇的元素。1973年碧娜.鮑許(Pina Bausch)正式接掌烏帕塔舞蹈劇場(Tanztheater Wuppertal),逐步地將德國舞蹈的面貌徹底轉變。現今,碧娜.鮑許的名字與「舞蹈劇場」劃上等號,但在32年前碧娜前衛的理念與表現手法,受到舞團內部與外界的質疑與叫囂,鮑許憑藉著堅持與勇敢,不僅建立出獨特的舞蹈劇場形式,也給予全世界的創作者最大的激勵,觀眾欣賞到舞蹈與劇場的新視野,鮑許更因此被譽為舞蹈劇場大師及推動者,在國際舞壇上以舉足輕重的獨特地位影響著全球,現今歐美舞蹈教育者將碧娜.鮑許的舞蹈劇場和美國後現代舞及日本舞踏並列為當代三大新舞蹈。

自八○年代起,台灣開啟了德國舞蹈大門,逐漸認識了別於美國現代舞的另一種舞蹈形式──舞蹈劇場,直至1997年台灣才得以一窺碧娜.鮑許舞作原貌,之後,各式的專欄報導、影音資料,解答了我們對於「舞蹈劇場」的疑問,同時也灌溉了台灣舞蹈園地。1987年,陶馥蘭發表的作品可謂為台灣舞蹈劇場濫觴,後來在舞蹈與戲劇界也都產生了影響,姚淑芬、吳碧容、伍國柱、黎煥雄、周書毅的作品都受了碧娜、鮑許的啟發。其中,伍國柱展現了對舞蹈極大的熱情與勇氣, 26歲隻身前往德國學習現代舞,雖然未能實現願望加入碧娜、鮑許舞團,但卻啟迪了伍國柱的舞蹈真諦─成就「人」的本身。伍國柱進入德國埃森福克旺藝術學校,正式接受現代舞訓練,進而承襲德國表現主義舞蹈精神,人文關懷亦成為他創作的主題。2000~2004年間編創六部舞作─「前進,又後退」、「西風的話」、「Tantalus」、「花月正春風」、「斷章」、「在高處」。而其中「Tantalus」《德國劇場》雜誌讚揚「伍國柱的編舞才氣,直追當代荷蘭編舞大師漢茲.凡.曼儂(Hans van Manen)」。

如同碧娜‧鮑許(Pina Bausch)說:「我並不在乎人如何動,我關心的是人因何而動」(I’m not interested in how people move, but what moves them.),以注重個人特質編創舞作,突破了傳統舞蹈形式或語彙。伍國柱說:「我不應該一直在技巧上追求,而是如何讓技巧成就『人』本身」。「舞蹈劇場」所重視的不是只是表面的表演形式,而具有更深沈的背面意義。

leticia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世紀舞蹈家 瑪莎.葛蘭姆(1894-1991)4

瑪莎.葛蘭姆(Martha Graham;1894/5/11-1991/4/1)是一位美國舞蹈家和編舞家,也是現代舞蹈史上最早的創始人之一。瑪莎.葛蘭姆在現代舞歷史上的地位,就如同畢卡索之於當代美術,以及斯特拉溫斯基之於交響樂的一樣重要。而由瑪莎.葛蘭姆所建立的「瑪莎.葛蘭姆舞團」則是美國第一個、也是最知名的現代舞蹈團。

1894年,瑪莎.葛蘭姆出生於美國賓州的亞利加尼郡(Allegheny),童年時搬到加州;1910年受到露斯.聖.丹尼斯的表演啟發了葛蘭姆對舞蹈的興趣;1916年,葛蘭姆進入蕭恩舞團及舞蹈學校正式學習舞蹈;1925年畢業後,葛蘭姆孤身前往紐約州羅徹斯特的伊斯曼音樂與舞蹈學院(Eastman School of Music and Theater)擔任舞蹈老師,葛蘭姆在蕭恩舞團認識的好友路易斯.何斯特(Louis Horst)一直支持著她,後來也成為她的伴侶和音樂老師。

1926年,葛蘭姆成立了自己的舞團,就叫做「瑪莎葛蘭姆舞團」,當時她獨特的現代舞也影響了一部份的現代藝術,隨後的演出也奠定了她在現代舞蹈中的地位,並發展出葛蘭姆式的舞蹈技法(Graham Technique),而躍之後控制在落地之前的停留、主張不管男性或女性的身體皆能表現七情六慾、只有男舞者的集體跳躍舞步等,都成為她的經典代表;1933年,葛蘭姆在跳「EKSTASIS」時,更從自己身上發現了臀部與肩膀的奇妙關係,具有豐富的戲劇張力。

leticia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終於盼到了,那個從書上看來的,雲門會到各大學校去演講,終於變成真了。

上學期看《飆舞》,那是因為被友人傳染而愛上雲門的關係,為了想進一步更認識雲門,應該是說想進一步認識林懷民老師,在網路書店上搜尋相關的書籍,閱讀完之後,收穫真是不少,除了對舞蹈、雲門歷史、林懷民老師……等,有更多認識外,也變得很期待雲門每一次新推出的作品。

這幾天從四月廿六日起,是東海的表演藝術月,其中舉辦了一系列的表演藝術和演講,還有音樂會等等的活動,最讓我期待的就是,雲門2的示範講座,就在剛剛結束。

leticia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

      
爵士舞的起源

爵士舞蹈是非洲舞蹈的延伸,由黑奴帶到美國本土,而在美國逐漸演進形成本土化、大眾化的舞蹈。非洲的黑人由於受到長達約三百年的奴隸交易,使得他們被遣散在美國及世界各地。在新環境,新生活中過著暗淡悲慘的奴隸日子,雖在這種痛苦的情況中,仍然未忘記他們的音樂與舞蹈。無論在人生的喜、怒、哀、樂或拜神的集會裏,只要有機會,他們就會唱起故鄉的歌曲,大跳其民族舞蹈,於是久而久之乃逐漸變成喜氣洋洋、都巿型的音樂和舞蹈。又因他們不斷的創新,發明新舞步,逐漸地美國人對這些充滿韻律節奏感的黑人舞蹈感到興趣。

爵士舞於二十世紀早期因循爵士樂自然伴隨而演進下來,最早的爵士舞蹈是由黑人的社交舞配上爵士音樂來表演的,盛行於美國南方的鄉下,特別是紐奧良城的一些業餘舞者,他們會在聚會上或俱樂部的場所表演爵士舞蹈。到了一九一七年,當時的流行舞者順著歌詞的意思來表演,有一位叫班頓歐爾斯崔(W. Benton Overstreet)寫了一首歌叫 "The Jazz Dance",而這首歌裏的 "Jazz Dance" 就變成爵士舞蹈的永久代名詞,爵士舞的名稱就此產生了。

當爵士舞以「舞曲」的形式出現後,那些黑人、白人的舞蹈家將基本步伐加以改良及變化,此外又啟發後進者的創新靈感而增加了臀部的擺動,肩部的抖動和身體其他部位的獨立動作。 隨著一九二零年紐奧良的黑人們開始演奏其爵士音樂以來,就流行許多以混會體方式的搖滾型舞蹈,如查爾斯登舞(Charleston)、西迷舞(Shimmy)、琳蒂舞(Lindy)等均盛行一時,後來更由於布吉烏吉(Boogie-Woogie)的誕生,在舞蹈的型式上有了一個很大的變化,從以往一向擁抱的舞蹈,改變成一種舞者與舞伴分開來對跳的吉特巴(Jitterbug)。

leticia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